更专业的品牌公关服务机构

福州公孙策公关公司

合作媒体超过1000家

公关专家詹军豪:海底捞“一泡尿”危机损失几千万,到底错在哪?

文/詹军豪 危机公关专家、福州公孙策公关合伙人

 一、迟缓应对与立场错位:危机升级的导火索 

 

此次事件中,海底捞的危机公关暴露了战略短视与价值观迷失两大核心问题。从2月24日事件发生到3月8日首次声明发布,长达两周的“沉默期”已让舆情失控。管理层承认“无预案、无流程培训”,导致门店未能及时察觉异常,消费者对涉事期间用餐安全的疑虑持续发酵。更致命的是,其首份声明将矛头指向广大监督者“恶意传播者”,却呼吁公众宽容两名17岁的施害者,彻底颠覆了“以消费者为中心”的品牌价值观。  

 

这种立场错位源于对公众情绪的误判。近年来,未成年暴力事件频发,公众对于部分熊孩子、坏孩子深恶痛绝,他们往往因为年龄小屡次逃脱法律的制裁,公众苦熊孩子久矣,所以“未成年”标签早已不是免罪金牌,社会对“熊孩子”的容忍度降至冰点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海底捞试图以“人文关怀”化解矛盾,却忽视了公众的心里情绪价值,被斥为“保护加害者,背刺消费者”。数据显示,其声明发布后微博评论区大部分的留言表达抵制情绪,直接导致品牌信任崩塌。

 

 二、赔偿迟滞与信任裂痕:危机管理的双重失效 

 

海底捞的补救措施虽符合法律框架,却因时效性缺失加剧信任危机。3月12日公布的“退一赔十”方案虽涉及4109单、预估超1355万元,但距离事件爆发已过去17天。更讽刺的是,赔偿行动反而成为二次传播节点——许多消费者因收到退款才知晓事件,造成“心理阴影扩散效应”。     

 

对比2017年“老鼠门”事件中2小时回应的“教科书级操作”,此次应对显然违背了危机公关的5S原则:既未做到“速度第一”,也未体现“真诚沟通”。企业试图以赔偿“封口”,却未同步公开清洁消毒记录、监控追溯流程等关键信息,导致公众质疑其整改诚意。

 

 三、战略反思:从技术合规到价值重建 

 

此次事件为餐饮行业敲响警钟: 

1. 危机预案需嵌入价值观:海底捞的声明暴露公关团队对“利益相关者理论”的误读。企业应将消费者权益置于首位,而非机械套用法律条款。如星巴克在种族歧视事件中坚定支持员工,既合规又赢得舆论支持。 

 

2. 响应机制需技术赋能:从2月24日到3月6日,海底捞未能通过AI监控识别异常行为(如攀爬餐台),反映出技术预警系统的缺失。需要升级监控技术,通过实时后厨直播等透明化措施,方能重建信任。  

 

3. 公关决策需脱离“法务思维”:威胁追责传播者虽符合法律逻辑,但违背舆论规律,舆论的世界“情胜于理”。企业需建立“双轨制”应对:法律团队处理追责,公关团队聚焦情绪疏导。

 

詹军豪总结:一泡尿冲出的行业警示  

海底捞此次损失超千万市值,本质是公关策略与企业战略短视的问题。危机公关不是“灭火游戏”,而是品牌价值观的压力测试。当企业选择用“技术性合规”替代“情感性共情”,再完美的赔偿方案也难以修补信任裂痕。餐饮业的信任经济时代,唯有将消费者权益刻入危机响应的基因,才能真正实现“危中寻机”。 

2025年4月3日 15:12
收藏

该文章的图片来自网络平台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做删除处理。